市民政局组织处、团委策划的“民政青年讲堂”第一季广受好评 第二季下月亮相 “脚步为亲感悟基层”推动青年干部下一线体验基层工作、在精准扶贫合作项目中输送骨干力量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邀请民政青年在改革先锋论坛上碰撞改革“金点子”……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在培养青年干部、锻造民政人才方面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青年干部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平台,一大批青年骨干在这些绝佳的锻炼机会中茁壮成长,成为发展首都民政事业的主力军。 今年,市民政局又开展了一项有益尝试——“民政公开课——北京民政青年讲堂”。他们借鉴TED演讲的新鲜模式,邀请各处室杰出的业务骨干,将本处室的民政业务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七八分钟的短片囊括民政业务的方方面面,成为市民政局系统内部干部学习培训的自创“教材”。青年人才在讲堂上展示风采,民政业务在视频短片的传播中深入人心,民政爱民的向善理念在干部群体中广泛传颂。这一模式,已成为本市机关内部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又一精致范本。民政青年讲堂只是民政系统培养人才模式的一个缩影,未来,还将有更多创造性的手段从这里生发。 社会组织、婚姻收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养老工作、殡葬服务……细细数来,北京市民政局下设的业务处室有30多个,承担着繁杂细致、千头万绪的工作,他们之间又彼此相互独立,系统内1300多名青年干部日日任劳任怨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今年10月,一条条制作精良的短视频悄悄地出现在了市民政局系统的电梯间里、食堂电视屏幕上。在这七八分钟的视频短片中,平日里的同事摇身一变,如同百家讲坛里的老师一般,打扮得神清气爽、干净利落,他们大大方方地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间,他们引经据典、追溯历史、讲述现在,把自己所在处室的工作内容结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这正是市民政局刚刚推出的民政公开课——北京民政青年讲堂。 一场“与社会组织的千年之约”正在视频里上演。市民政局社团办政策法规处的职员朱娟正是这场跨越千年“约会”的主讲人。“公元1050年,杭州知府范仲淹已有61岁的高龄,一生简朴的他花了毕生积蓄,在老家购买了良田一千亩和一座大宅院……他求田问舍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干出了一件影响中国近千年的事情,成立了一家机构名叫义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办慈善机构,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组织的雏形。” 穿越“时光隧道”,朱娟带领大家来到了北宋皇佑二年的苏州吴县。“范仲淹设立的范氏义庄由义田、义宅、义学三部分构成,就像现代社会组织的三大类型——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视频中,朱娟引述了最早社会组织的来源,并找到了古今社会组织的共通点,比如义田和现在的社会团体都实行会员制;义宅的核心理念是公益,与现代基金会的核心理念一致;作为最早的民办学校义学,则可以看做是现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类型之一。 这条7分41秒的短视频,通过这种勾连古今的方式,将社会组织的缘起、形式、发展历程等基本知识,讲述得生动而形象。除了精致的舞台灯光,各种水墨特效、历史人物情景再现、时空隧道等元素,也为这条视频增色不少。这只是民政青年讲堂第一季的其中一集,此外,还有介绍基层选举制度的,讲述红白喜事的,介绍社会福利的,四条片子无不制作精良,历史感十足,堪比专业大片。 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大片”的出品方竟是市民政局组织处、团委。“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想做一个类似于TED演讲的视频,让民政青年自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市民政局组织处处长郭汉桥说。但是有想法没有人怎么办?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业务交流中,一条题为《老张的三餐》的短片引起了郭汉桥的注意,作者借鉴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了一位典型人物。视频的拍摄者是市社会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的王佳星。 “他的拍摄视角和配词都有一定的功底,可以看出他的潜质和创造力!”在交谈中了解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曾经拍过许多片子,对视频制作特别感兴趣。郭汉桥毫不犹豫地把王佳星从基层“挖”了上来,担任“总导演”。后来,在王佳星的推荐下,来自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办公室的崔洋也加入了进来,担任团队的摄影师。来自万安公墓的张震则刚刚“入伙”一个多月。他们都是民政系统的职员,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什么专业背景,全凭个人兴趣爱好。三人一拍即合,搭起了这么一个“草台班子”,纯粹是把爱好当成了事业,开始专心拍摄做视频。 没有场地怎么办?他们就地取材,10月下旬,在位于东四西大街的北京民政教育管理学院内找到了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再找了一家摄影公司搭建了铁架子、安装了灯光、绿幕,还定制了讲堂的标识。没有摄影机怎么办?那就借用业务处室里具备摄像功能的照相机。还缺少现场观众,于是,在学院里上课的同事就被拉进了影棚里充当临时观众。这样,一个简易的摄影棚便搭建完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讲故事的人了。根据前期设想,制作团队希望先按照民政系统的业务类别分步进行拍摄,于是,他们一边筹备影棚,一边联系民政系统的各个处室找人、准备讲解稿。制作团队向各处室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挑选出本处室形象好、气质佳的业务骨干担任主讲人,一起来参与这个视频的制作。 一开始,各处室负责人也不知道这片子具体是要做成个什么样子,大家就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可能没有成型的东西让大家去想象,所以做起来稍微有些磕磕绊绊。由于大家平日里的工作都特别忙,总有人会请假缺席,最后组织处干脆直接发书面通知,把这些主讲人拉出来集中培训,一边写稿、一边讲解、一边拍摄。 刚开始,主讲人也摸不着道儿,直接把讲解稿写成了大家比较习惯的演讲稿,通篇只是冷冰冰地在介绍业务,缺乏思想性,也没什么深度,更不用说趣味性、前瞻性,这样的“流水账”总是无法顺利过关。郭汉桥只好让他们一遍遍地修改,并且把修改好的稿子让处室负责人再总体把关。 “像朱娟关于社会组织的那个稿子,她一开始也非常用心地写了七八遍,但还是像演讲稿,最后我全部推翻,又全部重写,添加了社会组织的起源,寻找古代与现代社会组织的共通点等等,让稿子更加有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细抠每一个字词句,后来又改了两三遍才算过关。”郭汉桥说。这来来去去的,光是这一条讲解词就打磨了十来遍。 所有工作准备就绪,10月底,拍摄工作终于开始。制作团队希望能在片子里呈现出不同的镜头和场景效果,有观众的镜头、没观众的镜头、近景的、中景的、大全景的、带绿幕的,都要有。郭汉桥一直认为:“你光是傻傻地站在那讲述是没人看的,你得学会怎么添加视角、添加镜头,还得添加场景,包括设置绿幕做抠像,每一个画面都是精心设计出来的。”但由于现场只有两台相机,一趟拍摄下来,每一个主讲人要对着相机至少说上七八遍才能保证不同的视角都能齐全。第一季的四位主讲人全部拍完,他们足足花了两天时间。 制作团队计划一周推出一集。素材全部到手后,后期的制作也极为关键。由于刚开始大家缺少磨合,剪出来的片子效果并不太好,这时郭汉桥也会着急,忍不住要批评。但大家都非常有耐心,在彼此的不断沟通中,片子越来越精致。最后,做了一两个片子练了手,水平提高了不说,团队的合作也更加成熟。 王佳星说,当时为了让片子赶紧做出来,制作团队额外加班加点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难度大的比如做动画、做特效的,就要通宵熬夜了。整个片子的制作过程,硬件投入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动用了固定资产,节约了成本,最辛苦的就是制作团队的加班熬夜。不过,看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广泛的好评,制作团队的幸福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如今,第一季已经全部推出,第二季正在组稿拍摄中。第二季的主讲人是四位年轻有为的帅小伙。在新鲜出炉的宣传海报里,他们西装革履,神情自信而坚定,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他们将信息化技术与民政、政务公开、民政执法、写公文的技巧等内容搬上了荧屏,下月即将与民政系统的青年们见面。供图/市民政局 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北青报):您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民政青年讲堂的形式来做工作的? 郭汉桥:我发现机关单位学党务、学业务,大部分时候都是组织青年干部坐在会议室里听,这种一本正经的方式比较传统,我希望有所改变。从业务角度来说,市民政局共有30多项民政业务,养老、救助、殡葬、婚登等等,各个领域之间还很不一样,都是独立的,这30多项职能,其实干部都得了解,因为作为民政人,不能说外行话,很有必要让大家透彻理解系统内的工作,普及民政知识。 平时大家也都上网看纪录片、看电影,央视《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也深受欢迎。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思考怎么去讲故事,怎么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示民政业务。受到TED演讲的启发,我就想探索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做青年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又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我们希望通过做有温度的组织工作,以关心爱护和服务好干部,推动民政干部关心爱护和服务好群众。组织处也承担着团委的职能,用这样的形式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也能做好青年工作。今年年初,市民政局组织处的党员电教工作室成立,承担摄制工作,局里也对我们的想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所以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下来。 郭汉桥: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展示民政青年干部的风采,出镜的干部们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有独立的研究能力,还有良好的口才。同时,这也是一个干部培训教育平台,这种新形式可以活跃机关氛围,改变过去传统的一本正经的教育方式,让干部培训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喜闻乐见。这些片子还会上传到民政系统的云盘里,让各部门、各二级单位有目的地组织员工去学习。此外,我们还打算把这些片子当做党务培训的“教材”,在党课上播放。 同时,这也能培养民政青年干部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传递民政为民、爱民的理念,也能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政事业,培养大家对民政事业的感情。对于组织工作来说,也可以推出一批民政系统内的先进典型,树立选人用人的导向,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引导我们的民政干部向这些青年骨干学习。 其实,这也是弘扬民政文化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在干部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一直强调要做有温度的组织工作,用这样的形式去服务干部,打造关心、爱护干部的平台,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发挥组织工作的效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民政干部才能更加凝心聚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工作也会更加带感情、有温度。 郭汉桥:如果邀请外面的专业团队,他们可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和样本,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去制作这些视频。但是我们的制作团队本身就是民政系统里的人,对于这个环境耳濡目染,是倾注了感情的。像我们之前在市儿童福利院拍摄的感动民政人物姜红霞,制作团队一边哭一边采访一边拍摄,片子做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泪目了。我觉得这个事情别人是代替不了的,一个单位的文化建设得有自己的内生动力,光靠引入外来的技术是行不通的。 郭汉桥:第一季的四集片子做出来之后,我们放在优酷上播,还在手机微信里转发,得到的关注度很高。还在民政系统的电梯间、食堂电视屏幕上播放,还有我们系统的云盘,让各个党支部、团支部开展学习,结果大家反响都非常好。有的同志吃饭的时候发现食堂的视频一下子变成了现在的民政青年讲堂,就给我们点赞,说形式新鲜有趣,故事讲得深入浅出,这些正向反馈也激励我们继续把讲堂做得更加精致。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出一系列视频,号召整个民政系统的青年来加入这个大讲堂,通知还没发下去,就已经有青年干部打电话来咨询报名的事宜,其实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郭汉桥:现在民政青年讲堂的内容还是以民政业务为主。第二季已经在拍摄制作,第三季也已经开始策划了,必须要有新花样。民政局每个处室都有一个业务,但短短五六分钟的内容肯定无法介绍透彻,我们还可以分专题,比如介绍民政执法领域的工作时,还可以细分为非法墓地执法、非法社会组织执法等等,每个领域都有非常丰富的故事,我们要去把它们挖掘出来。 为了防止审美疲劳,让这个平台有长久的生命力,民政青年讲堂也会越来越开放,等我们30多个业务处室的内容讲完了,我们还要向系统内有特长的青年干部开放,做一些特别版,呈现的内容可以是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有勇气,我们都非常欢迎。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做组工讲坛,介绍组织工作的业务,让青年干部的选拔工作“去神秘化”,让大家明确地知道为什么提拔这个干部,他到底比你优秀在哪里,这样就能激励我们的民政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模板去努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百度云会员 百度网盘会员 百度云盘会员 百度云会员账号共享 ( 辽ICP备16014922号 )
GMT+8, 2024-11-23 23:51 , Processed in 0.04643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